English
Tel:4008938587

公司新闻

Company news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公司新闻 > 常见问题

弗里德里希•施莱尔马赫(Friedrich Schleiermacher)的翻译思想

 2021-04-27 09:43:21
点击:4580

弗里德里希•施莱尔马赫 (Friedrich Schleiermacher, 1768-1834) 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德国基督教新教哲学家、神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。他1787年人哈雷大学研究各派哲学,特别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发生兴趣,1804至1806年任哈雷大学教授,1810年起任柏林大学神学教授。


施莱尔马赫通晓希腊语和拉丁语,1796年译了柏拉图的作品。1813年6月24日,他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一篇长达三十多页、题为《论翻译的方法》(Ue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ebersezens) 的论文。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问题,对德国的翻译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。论文的要点有以下四个方面:


(一)翻译分笔译和口译。施莱尔马赫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明确区分,并加以阐述的人。他指出,口译者主要从事商业翻译,而笔译者则主要从事科学艺术翻译。书写的语言适合于科学艺术的记录,因为只有书面的东西才能使科学艺术得以保存;要把科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口译出来,一是难于做到,二是做到了也于事无补。但在日常事务和商业活动中,书写只是一种机械的手段,口头的东西是原话,书面材料是口头材料的记实,而口头翻译本身则又是一种机械的活动。


(二)翻译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。这一点和上一点紧密相关。所谓真正的翻译,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作品的翻译;所谓机械的翻译,是指实用性的翻译。笔头翻译属于真正翻译的范畴,口头翻译则属于机械翻译的范畴。商业翻译工作者处理的大多数是有形可见的东西,或至少是有比较精确定义的东西,在某种程度上,所有交易都会涉及算术和几何,因而总可借助于数学和度量衡。除非说话人有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,或由于不假思索而出现错误,那么,任何人只要知道说话人的话题,并懂得他的语言,就不会听不懂他的话;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一般不会出现语言使用上的鸿沟。而且,在一种语言里也很少找不到与另一种语言相应的表达方法。因此,在这种范围里的翻译几乎完全是一种机械的活动,只要对两种语言有所掌握,谁都能够胜任。同时,在这种翻译中,只要没有明显的错误,便很难有好坏之分。然而要把科学和文学艺术品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,就会遇到两种互不相同的因素。一方面,如果甲语言的某个词与乙语言的某个词完全相应,表达的是相同分量的相同概念,而两种语言的词尾变化表达的又是相同的语法关系,彼此的区别只在于所用词的发音不同,那么,科学文学作品的翻译就纯粹是机械的翻译,在传递作品的内容方面同于商业翻译。另一方面,如果语言不完全受有形物体或外部事实的制约,如果表达这些物体或事实不是言语的惟一目的,也就是说,说话人是在独立思维,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是这种独立思维的结果,那么说话人和他所用的语言之间就会有一种复杂的双重关系,而只有当这种关系被正确地领悟了,说话人的言语才可能被正确地理解。这样,科学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就复杂了,它直接关系到独立的语言思维和创造。这种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,需要译者有较高的理解力和解释事物的能力,能把自己的语言和所译语言融合起来, 使译作能得以保留原作的风格。


(三)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思维的辩证关系。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说话人和语言之间存在的双重关系。一方面,每一个人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,任何在语言范围之外的东西,说话人都不可能明确地想到,思想概念的形成、这些概念相互联,结的方式和程度都是说话人从小开始习得的语言所安排的;说话人的智能和想像也都由它控制。但另一方面,凡是思想自由、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。否则,科学艺术作品的语言就不能从原始水平变化发展到“尽善尽美”的程度。上述观点所说明的与其说是个翻译问题,还不如说是一个涉及翻译的哲学和语言学的更大范畴的问题,是对洪堡有关人的思维取决于语言的理论的发展。


(四)翻译可有两种不同途径。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本族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,可以采取两种途径。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, 让读者去接近作者;另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,让作者去接近读者。这两种途径彼此截然不同,因而无论采取哪一种途径都必须坚持到底,如使二者混淆, 就势必产生不良后果,使译作的读者无法理解原作的意图。至于两种途径及其相互对立的性质之间的区别,则不难加以说明。在第一种情况下,译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读者不懂原作语言的空白,把自己在认识原作语言中所获得的印象传递给读者,把读者送到陌生的原作的发源地,从而使读者根据译者提供的语言形式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原作的真正含义。在第二种情况下,翻译的目的是使外国译者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、写作,译者不仅仅要自己看懂原文,还必须使原作者进入与译作的读者直接对话的范畴,因为译者本人是懂外语的,可以从原作者角度理解原文,而译作的读者却不懂外语,需要在译作变为地道的本国语言后才能不费力气地看懂原作。施莱尔马赫没有正面提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,但我们可以用这两个常用的术语把他的观点加以概括:坚持译作顺从原作,采用的方法就是直译,甚至是死译;坚持原作顺从译作,采用的方法就是意译、活译,甚至是无节制的任意发挥。


施莱尔马赫的上述理论在19世纪曾产生过很大影响,甚至在今天也仍有其重要意义。当然,虽然他是第一个区分口译与笔译的理论家,但他对口译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。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看,口译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活动,而同样是一门技艺,同样要求译者具有很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再创作能力,并且由于口译是一种即席传译甚至同声传译,没有仔细思考的余地,其难度在许多方面甚至比笔译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大连翻译公司

网站技术支持: 烟台捷诚网络公司